沈见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的提案》(第0497号)收悉。结合我委工作职责,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的建议
一是专班统筹抓推进。调整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市县两级营商环境突破年工作专班,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抓到底。建立重点任务、目标任务、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形成部署、落实、反馈、提升工作闭环,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二是定期调度抓落实。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推进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推动,以实干实绩推动营商环境突破提升。紧盯重点任务落实情况,2023年年共召开11次调度分析会,组织3次实地调研督导,全面掌握工作进展,解决存在问题,以制度刚性约束推动营商环境突破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关于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咸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按照市人大和市政府2024年立法计划安排,认真组织筹备《咸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起草工作。制定了立法起草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立法起草领导小组,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资料收集、调研论证等相关工作,正在按程序步骤和时序节点加快推进实施。二是优化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坚持问需于企,按照“谁制定、谁负责”原则,在涉企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企业家代表参与等形式,广泛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切实提升涉企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市场主体认可度。三是开展政策落实障碍清理行动。印发《咸阳市司法行政机关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关于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的通知》,对涉及营商环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优先安排、优先出台,同步加强合法性审查,及时纠正有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2023年以来共梳理2022年12月31日以前出台涉及市场主体的政策文件1770件,清理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19件,增量审查38件。四是深化市场监管。出台《咸阳市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一业一查”监管新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常态化,2023年,组织实施部门联合抽查任务210项,抽查企业822户,开展部门抽查任务429项,抽查检查企业10760户。加强对失信经营主体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对5名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人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协调公示普通程序案件行政处罚信息件543件。五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立“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等柔性执法机制,出台《咸阳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对19种情形的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沙盒监管”模式在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复制推广。全年出动执法人员12372人次,检查主体市场37177家,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791件,案值325.51万元,罚没款826.17万元,无一起投诉。六是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在交通物流领域,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领域涉企收费长效机制的通知》,建立定期督查检查机制和违规收费线索联合分析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在水电气暖领域,印发《咸阳市水电气暖领域涉企违规收费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组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环节收费自查自纠,对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地方财经领域,印发《咸阳市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派出检查组对全市规定节点的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核查,降费减负助企纾困政策均执行到位,未发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在金融领域,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涉企违规收费宣传活动,结合年审和“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开展核查,发现3家银行机构存在由企业承担贷款抵押物登记费、评估费问题,涉及6家企业或个人,涉及金额36550元。目前问题均已整改,相关费用已退回。在行业协会商会等领域,印发《关于持续强化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治理切实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的通知》,公示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目录清单,规范会费收取标准和程序,全市现有行业协会商会78家,推进减免一批收费的45家,享受收费减免企业92个,减轻企业负担金额96.8万元,推进降低收费23家,减轻企业负担金额32.4万元。
三、关于优化审批流程的建议
一是优化企业开办和注销流程。出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作方案》,全流程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持续推进“全市通办”,登记注册异地申报实现全程电子化。试点企业“注册地址变更,保留原有名称”改革,企业地址变迁便利度有效提升。将企业开办和简易注销相关联的事项合理归集,一并办理,实现企业开办和企业简易注销“一件事一次办”。2023年全市经营主体总数327326户,同比增长8.24%,增幅居全省第四。二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2023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编制公开《咸阳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年版)》,完成市县镇三级24442个政务服务事项上线工作,实现市县镇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四统一。强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地点、办理时限、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要素在政务服务网标准化公开。截至目前,政务服务事项时限压缩率达到76%以上,最多跑一次达到95%以上。在全市餐饮、便利店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准入即准营”改革,推行“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营业执照+小餐饮经营许可”证照联办,实现了“一网申报、同步受理、一次办结”。三是全面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外网改造、机房升级,我市协同办公平台与“秦政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整合31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127项业务数据,结构化数据总容量达到572TB,开发大数据+智慧管税、大数据+网上政府等50多个大数据应用系统,实现了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围绕群众关切,在“秦务员”APP上线中考、高考成绩查询、电费、医保缴费等功能,目前,我市在“秦务员”APP上线事项190项,共办理事项134754件。同时,积极探索“无证明城市”建设,实现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施工许可证等电子证照掌上应用,以及个人房产信息证明线上查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证明和居民养老个人参保缴费证明证照电子化查询。四是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建成市级“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平台,并及时与省级事项中控、联办系统、协同调度等系统对接联通,实现“一网通办”。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均设置线下综合受理窗口,做好政策解读,帮助群众捋清办事路径和相关要件、流程、关系,全面清除办事障碍。截至目前,15个一件事中,我市全域上线点亮13个,未点亮的2个一件事因全省部分系统未打通或先行试点,暂未点亮上线。截至12月15日,已点亮上线的13个一件事,全市共受理65809件,办结65503件。
四、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建议
一是优化纳税服务。组建征纳互动服务运营中心15个,完成征纳互动服务99716次,向纳税人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消息360.8万次,红利账单22849份。在主城区投放自助办税机88台,建成“智能微厅”5个,自助办税点18个,全力打造10分钟办税服务圈。发挥“税务管家”作用,贯通税企“服务链”,解决办税疑问题难675个,为10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8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涉税服务。组建“税青稞”可视答疑志愿团队,开展可视答疑12场,总访问量达22259人次,解答问题842个,点赞42576次。二是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实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达到21家。全面启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融畅工程”,累计组织金融机构参加“金融企业话发展”早餐会、医药产业链政银企对接会等各类政策宣讲、培训活动174场,现场签约48个项目、涉及信贷资金65.93亿元。深入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截至11月底,市县两级建立“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10个,年内共为630户中小企业成功融资9.9亿元。2023年,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8.84亿元,同比增长28.49%。持续推广咸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截至11月底,平台注册企业1071个,入驻金融机构47家,累计发放贷款471笔,共计84.58亿元。三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行动,建成“易采虹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取消纸质文件报送,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与内蒙古兴安盟、河南洛阳、济源市等地合作开展远程异地评标,推进“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建成咸阳掌上交易APP,实现工程建设投标查看,不见面开标实时交流、多轮报价等功能,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办事效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信用融资工作,发放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贷款16笔,金额5412.02万元。四是提升招标投标服务水平。实现CA证书全省跨区域互认,率先在全省使用评标专家动态签名系统,专家签名时间由过去的1至2小时缩减到3分钟。常态化开展远程异地开标和评标,截至目前,共完成交易量1048宗,成交总额290.14亿元,累计组织“不见面”开标738场次,房建市政工程不见面开标率达95%以上。推广保函(保险)制度,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差异化缴纳保证金,规范保证金收退和定期清理等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具保函2891笔,为投标人释放保证金3.74亿元,极大减轻了投标企业的资金压力。
五、关于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的建议
一是推动惠企政策高效兑现。聚焦企业和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30项高频事项,梳理更新统一格式的“六公开”(即公开事项名称、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科室、办理时限、窗口电话六项服务信息)《办事指南》,明确办理时间,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建设政务公开专区,梳理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相关政策,编制清单,同步在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平台设置惠企政策专区,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常态化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不断加强直达资金动态监控,确保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通过召开全市科技研发投入业务培训会和“三送一解”活动,深入走访全市958户重点企业,宣讲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指导533户高企、科小填报研发费用共计49.27亿元,为创新减阻增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常态化开展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登记服务,宣讲减免企业增值税,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同时,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结合咸阳实际,编制并发布了2023年咸阳市科技计划申报指南,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征集。持续深入开展全市工业企业“三送一解”活动,成立六个督导组,由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带队深入各县市区工业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协调解决物流运输、融资、用工、原材料短缺等问题。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出台《2022—2025年咸阳市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培训计划》《咸阳市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三年(2023—2025年)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挂牌省级基地1个、市级基地2个、县级基地5个。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出台《咸阳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举办咸阳籍在外企业商会新春招商恳谈会、“民企进咸阳·同心铸辉煌”合作交流会、全球秦商大会等活动,引导激励广大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建立“民营企业家活动日”制度,在15家民营企业及商会组织挂牌成立“亲清驿站”。组织开展“百名律师进企业”等公益法律宣传服务活动142场次,服务民营企业99家。企查查《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百强城市活力榜》显示,我市成为全国民营企业吸引力最强城市,近五年民营企业净流入2801家,居全国第1 。三是扎实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百名律师进企业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律政先锋护航企业发展”、“法律七进”、“法治体检”进企业、践行“三个年”当好服务员、“法律服务进企业法治体检优环境”等公益法律宣传活动142场次,服务民营企业99家,法律风险预警防范81起,化解矛盾纠纷52件,督促健全完善公司制度6家,提出对策建议44条,活动中讲解《民法典》《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条例12类,发放法律读本、法治宣传彩页2500份,召开座谈会18场次,为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
非常感谢对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敬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期待您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建议!
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12日